在我的学生时代,有一节语文课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。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,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书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。老师站在讲台上,眼神温和却充满力量,她开始讲述一篇关于坚持与梦想的文章。课堂内容并非枯燥的知识灌输,而是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,让我们亲身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。
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:以小组形式创作一个故事,主题围绕“失败后的重生”。我们小组选择了篮球运动员的故事,我扮演主角,一个在比赛中失利的少年。起初,我羞于表达,声音颤抖。老师走过来,轻轻拍拍我的肩说:“别怕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。”她鼓励我们分享真实情感,而不是追求完美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。
课堂进入高潮时,老师引导我们讨论故事中的转折点。一个同学分享了亲身经历,讲述如何在考试失利后重新振作。教室里鸦雀无声,只听见她哽咽的声音。老师巧妙地将这转化为教学点,强调写作的灵魂在于真情实感。她写道:“文字是心灵的镜子,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。”这句话像种子一样种进我心田,改变了我对作文的看法。
课后,我反复回味那节课。它不仅教会我写作技巧,更让我明白教育的力量——老师用耐心点燃学生的自信。从那以后,我笔下的作文不再空洞,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叙述。每当遇到挫折,我会想起那堂语文课,提醒自己: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起点。这难忘的一节课,成为我人生中的灯塔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