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当农历五月初五临近,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浓浓的乡愁,因为那是家乡的端午节。作为一个在南方小镇长大的孩子,端午节在我的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,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家庭团聚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。家乡的端午节作文,对我来说,是一次心灵的回归,每一次提笔,那些温暖的画面就鲜活地浮现在眼前。
记得小时候,端午节的前几天,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。家家户户忙着准备材料,妈妈总是提前买好新鲜的粽叶、糯米和各种馅料。粽叶需要一片片清洗干净,再晾干备用;糯米则要浸泡一整夜,直到粒粒饱满。我最喜欢帮忙的环节就是包粽子了。妈妈的手艺娴熟,她将粽叶轻轻折成漏斗状,填入一层糯米,再放上红豆、咸肉或蛋黄,最后盖上一层糯米,用绳子紧紧系牢。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而我总是笨手笨脚地模仿,结果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形状怪异。但妈妈从不责备,反而笑着说:“慢慢学,以后你也能包得好看。”煮粽子时,大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整个屋子弥漫着粽叶的清香,那种期待的心情至今难忘。
除了包粽子,家乡的端午节最盛大的活动莫过于龙舟赛了。每年这一天,镇上的小河两岸早早挤满了人,彩旗飘扬,锣鼓喧天。各村组织的龙舟队穿着鲜艳的队服,精神抖擞地登上龙舟。鼓手站在船头,用力敲打节奏,队员们齐声呐喊,奋力划桨,龙舟在水面飞速前进,激起层层浪花。小时候,爸爸总会带我去看比赛,我挤在人群中,踮起脚尖,看着五彩斑斓的龙舟在阳光下闪耀,观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。有一次,村里的小伙子们还邀请我试划桨,虽然力气小,但那种团结协作的感觉让我热血沸腾。龙舟赛不仅是竞技,更是乡亲们情感的纽带,传递着拼搏与团结的精神。
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。清晨,妈妈会在门口挂上一束新鲜的艾草和菖蒲,老人们说这能驱邪避瘟,淡淡的药香弥漫在空气中,让人心旷神怡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,虽然我小时候不敢尝,但看着大人们小酌谈笑,也是一种乐趣。孩子们则玩起“斗草”游戏,用艾草茎互相拉扯,欢声笑语不断。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,却承载着千年的智慧,连接着代代相传的情感。
随着年龄增长,我离开家乡去城市求学工作,但每到端午节,那份乡愁就愈发强烈。城市里的节日氛围少了些乡土气息,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种类繁多,却总感觉少了妈妈手作的温度;龙舟赛虽在公园举办,但规模小了许多,没有了家乡那种万人空巷的激情。回想起这些,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——它不仅是习俗的延续,更是情感的根脉。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,我们应该放慢脚步,重温这些节日,让下一代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民族的记忆。
家乡的端午节作文,写不尽的是回忆,道不完的是深情。它提醒我,无论走多远,根都在那里。端午节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承载着团圆与传承的希望。愿每个人都能在忙碌中找回这份传统的美好,用心去体验,用情去守护。